折算暴露一般用什么方式控制?
对于折算暴露,一般采用资产与负债配比的方式实行控制,即创设新的外币资产或负债来抵销原来存在折算暴露的外币资产或负债。可以采用的具体方式与控制交易暴露的各种套期保值方式相同。例如,假定一家美国跨国企业在英国有一家全资子企业,某年年初预计子企业全年盈利为loo0000英镑,子企业计划将盈利全部用于在当地重新投入,则该跨国企业尽管不存在可预见的交易暴露(无需将英镑兑换成美元),却存在折算暴露。要消除这loo0000英镑投入所存在的折算暴露危机,跨国企业需要在全球范围内设法创立金额大体相当的英镑负债。年底时,如果英镑汇率提高,跨国企业将由于拥有负债而发生一笔损失,但同时合并子企业损益时又将产生金额相当的一笔收益,两者相互抵销;如果英镑汇率下降,则拥有负债所产生的收益正好抵补合并盈利的下降,保证子企业盈利合并时不因汇率变动而减少。
对折算暴露实行套期保值在实务中存在难于解决的问题,如盈利预测不够准确、某些货币无法获得远期合同等,更为严重的是,有时为了消除折算暴露却带来交易暴露,从而形成两种暴露无法同时消除的尴尬局面。因此,应付折算暴露的最好办法是,外汇危机经营管理中致力于交易暴露和经济暴露,而对折算暴露,只需在财务报表中说明本期合并盈利受折算暴露影响而升降的金额即可。
由于交易危机与折算危机经营管理方式的相似性,使许多经营管理学书籍把二者划归一类。不过即使是同一经营管理手段,在处理折算危机时,因避税等因素的作用,要实现完全保值所需的保值规模及效果也会与交易危机暴露而有所区别。
对于折算暴露的处理,通常采取资产负债表保值法,即设法将以外币暴露资产和负债予以抵消,使净折算暴露为零。具体说来,根据资产负债中的构成,分别采取区别的保值手段。对于流动项目的资产负债需根据各种币值的状况采取相应的对策;具体方式如下:
保值战略
资产负债
硬通货增加减少
软通货减少增加
上述的保值战略实际上是要求企业设法使暴露的外币资产和外币负债相互抵消。为了实现这一点,既可以调整资产,也可以调整负债或双管齐下。比如一家企业欲降低折算暴露,就应当在当地货币贬值前,将其持有的暴露资产(如银行存款)转化为母国货币计值的资产,或将外币计值的负债减少,用当地货币计值的负债来代替。这种调整可以用直接的方式实行,也可以采用间接的调整来完成。
直接调整包含采购硬通货进口品、购买硬通货有价证券,偿还硬通货计价的应付款或银行借款等。间接调整包含企业内部转移定价,加快股息、费用和特许权使用费的支付及提前与错后支付调整。
如前所述,折算暴露只是一种帐面暴露。是一种以往结果的现期静态帐面反应。在实际调整时,还需考虑母企业和子企业的各种币种的未来现金流的规模、结构和时间,只有在此基础上作出的调整,才不致颐此失彼,不致因现期的调整引发将来更大规模的调整或经营中的困难。
用资产负债丧的状况,分别保值的方式,同佯需担负相应的成本费用.而且也不是完美无缺的。设想预期的贬值并未发生,根据错误判断实施的保值战略徒增经营成本和困难。若大名数企业都预见到某一种货币会贬值,每个当地企业都想推迟外币应收款的收回,都想从当地金融市场融资,其结果必然使信贷条件和融资条件恶化。减少当地货币现金的持有量,很可能会使正常经营所端的流动资金受到冲击。卖出当地货币的有价证券,并去购买外币证券,不得不放弃高利率的收益而屈就低利率。你想用硬通货标价商品出口,而贸易伙伴的立场又恰恰相反。如此等等,使这种方式的效用大打折扣。
另外,阉区别的折算方式测算的同一企业的折算暴露规模并不相同,项目也不一致,从而依据区别的折算方式需要处理的项目种类和经营管理范围也会有所区别。比如在时态法下,存货和固定资产都是非暴露性资产,而在现行汇率法下,则不然,与此相对应,各自的处理方式也必然区别。
企业也可利用远期外汇市场和货币市场保值。应用远期市场保值时,先在远期市场上出售被暴露的通货,然后在即期市场上购进该种通货,用于远期合同要求的交割。假定某企业按现行汇率法计算的净折算暴露为3万美元,若该企业预测1年后会贬值,就可以在远期市场卖出美元,当企业预测的美元贬值在一年内成为现实并低于远期汇率水平时,即从即期市场买进美元,结清远期美元卖出合同,以抵消折算危机暴露的损失,达到保值的目的。
货币市场保值的方式与此相类似。同上例,该企业可先商借美元,再将美元兑换成硬通货(本币),并投入于硬通货有价证券,一年后若美元贬值幅度足够大,则硬通货投入所得的本利和将超过美元借款的本利和。同时涉险的美元资产也得到抵补。
但无论是远期市场保值还是货币市场保值,其成效如何最终取决于到期的实际汇率,当实际汇率确实发生贬值,企业将由此受益,反之企业将遭受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