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好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关系?老旧小区如何改造得更宜居?在减量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践行“双碳”理念?昨天(1月15日)下午,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举行记者会,市政协委员许槟、吴晨、李岩、钱嘉宏,围绕“深入推进首都城市更新、打造宜居环境”积极建言献策。
(资料图)
城市更新既要保护又要“创造”
“2023年是北京建都870年。”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总规划师、首钢集团总建筑师吴晨,是来自无党派界别的市政协委员。他说,北京有着3000余年的建城史,870年的建都史,因此,在北京的城市更新工作中,既要深度挖掘历史文化内涵、继承传统营城思想,尊重传统建筑风貌,也需要创新,让传统商业文化焕发新活力。
吴晨委员结合履职工作,以南锣鼓巷、地安门外大街、鼓楼西大街、前门大栅栏商圈等案例,讲述了老城区如何在城市更新中焕发新的魅力。前门大栅栏地区是传统中轴线上京味文化集中承载地,在清代还是北京最繁荣的市井商业区。作为整个前门大栅栏商圈复兴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2023年底,北京坊二期即将亮相,推进传统商圈的迭代升级。
北京坊是非常成功的城市更新范例,被称为“老城复兴金名片”。吴晨委员说,为了尊重历史风貌,北京坊保留了原有街巷格局肌理,并在内部规划多处小型公共活动广场和屋顶平台等作为开放的城市活动空间,重振街区活力。“未来,结合正阳桥遗址的考古工作,我们通过政协委员建言献策渠道,正在积极推进前三门护城河正阳门段水系历史景观恢复,全面提升地区公共空间品质。”
2023年,隆福寺历史文化街区南侧的隆福广场改造也将完成。改造后的隆福广场将主打科技体验,并将聚焦中国传统文化,构成北京核心区内又一重要特色商圈。
老旧小区改造不止于“住”
如何推动居住类项目的城市更新?来自民革界的市政协委员、首开集团总经理李岩分享了“首开做法”“首开经验”。
“2019年我们和石景山区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在老山东里、古城南路等老旧小区开展整治改造,不仅改善了居民生活环境,还吸纳了属地居民就业。”记者会现场,李岩亮出了改造前后对比图,小区里原本杂乱的车棚已变身社区食堂、便民超市、再生资源回收站等,社区环境焕然一新。
作为危旧楼房拆除重建项目,光华里五号楼和六号楼都有着约70年楼龄,存在较大安全隐患,虽然是成套住宅,但有一定数量的合居户。“我们在严控增量的前提下实施拆除重建,解决了安全问题,也解决了合居问题,去年居民已实现入住。”李岩介绍,在东城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首开还完成了皇城景山街区一期、二期和国子监孔庙街区一期的申请式退租;2023年除继续推动在施项目外,还将启动200万平方米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打造通州怡乐园家园中心等高质量便民服务示范项目。
在减量发展的背景下,城市更新如何更好地践行“双碳”理念?来自科技界的市政协委员、市住宅建筑设计研究院总经理钱嘉宏说,近几年她围绕老旧小区改造进行了大量调研工作,很多老旧小区进行了结构抗震加固、外墙外保温的节能改造等,极大改善了百姓居住条件;同时,很多街道旁、小区周边的边角地、畸零地、拆违腾退地等小微公共空间也在进行绿色改造与功能提升,将消极的小空间改造为安全舒适、绿色优美、有文脉印记同时有各种设施的活力空间。
“我们同时也看到,在城市更新领域里,一些改造项目受资金压力等限制,在改造过程中落实绿色低碳技术的并不多。”钱嘉宏建议,今后的改造项目在满足基本民生功能提升的同时,大力推广绿色技术,从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绿色宜居等多方面进一步提升改造项目绿色建筑标准,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城市更新工作没有“完成时”
2023年3月1日,《北京市城市更新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正式实施。如何理解《条例》的重要作用?来自致公党界别的市政协委员、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弘都院总规划师许槟介绍,北京目前已经形成不同层级的规划,而《条例》就是对零星分散的城市更新项目形成整体性、系统性的规划引领。
《条例》明确,责任规划师要“指导规划实施,发挥技术咨询作用”。对此,许槟建议,未来责任规划师应当更好地发挥专业协同作用,更深入地参与更新规划编制,将长期积累的鲜活资料统筹纳入到城市更新规划之中,搭建专业统筹协同的技术平台。
“回想上届政协的届首年,正值北京新版城市总体规划批复后进入全面实施的起步年。”许槟介绍,5年来,市政协不断围绕城市更新工作中的重点民生关切方面,察民情、听民意,先后提出100余条意见建议。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和建设委员会也连续4年围绕居住类“城市更新”的宜居议题,开展协商调研和民主监督,推动城市更新工作的完善。
“城市更新面向宜居环境的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许槟说,2023年市政协将针对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和核心区平房申请式退租开展专项监督。《条例》实施后,市政协也将继续围绕相关情况开展协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