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储备货币地位的前景是什么?
货币霸权是历史长周期现象。从中短期来看,美元在储备货币上的霸主地位仍是难以撼动的。储备货币规模是存量概念,目前全球各央行的外汇储备中美元仍占到了半数以上,要将这些美元全部或者大部分替换成其他货币绝非一蹴而就。并且无论是欧元、英镑,还是人民币,在储备货币中的占比相较于美元还有很大的差距。美国资本市场尤其是美国国债市场,仍是世界上最具深度、流动性最强的市场。允许各国政府便捷地清算其外汇储备以应对负面经济冲击,也支撑了美元储备货币地位。
从长期来看,美元的国际地位面临的挑战将更大。作为同样拥有发达金融市场和自由贸易环境的庞大经济体,欧元区将是威胁之一。通过欧盟主权债务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引入数字欧元,欧洲一体化可能会加速。美元主导地位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是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GDP早在2017年就已经超过美国。与此同时,支付格局的变化也会对美元地位造成一定冲击,例如,数字货币的快速增长可以消除部分美元主导地位产生的惯性。在此背景下,美国不断进行的经济金融制裁,更将削弱美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主导权,推动一些国家加速去美元化,构建更加多元化的外汇储备结构。不过,由于各个国家的政治立场、经济状况、风险感知敏感度不同,“去美元化”周期究竟会有多长,至今也无法准确预测。
美国经济制裁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哪些契机?
美元地位的走弱、多元化外汇储备的发展,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良好的机遇。IMF2022年二季度数据显示,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占比为2.9%,相较2016年的1.1%呈逐年上升趋势。虽然占比不大,但人民币目前已是仅次于美元、欧元、日元、英镑的全球第五大储备货币,并且中国拥有着最大规模的外汇储备。
目前,人民币要实现储备货币地位的进一步提升,主要有三大限制。一是中国的资本账户开放程度不高,资本账户管制限制了中国居民的资金进出。这与货币的可兑换性密切相关,较宽松的资本账户环境能够提升该国货币的流通与兑换效率,外国居民可以随时获取必要的货币,该国货币的储备地位自然就会提升。
二是以人民币计价的跨境贸易基础设施还未完全搭建。国际贸易货币的选择有很多决定因素,如国家之间产业链的分布、市场规模的大小等。目前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初步形成了以人民币跨境支付体系为基础、以人民币清算行为枢纽、以银行等金融分支机构依托为的清算网络。但该网络规模较小,且集中在“一带一路”沿线,国际影响力有限。
三是中国债券市场有待进一步改革。近10年来,中国债券市场的开放程度日益提高,在岸市场与离岸市场共同发展,为境外投资中国债券创造了更加便利的环境。然而,市场也存在着如信用评级可信度不高、监管协调性欠佳、市场流动性和对冲工具不足等问题,这些也引发了外国投资者在中国债券市场投资时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