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为什么会破产呢?
这是银行内在脆弱性所决定的,金融机构经营无法脱离经济,所以发展与收缩与经济周期紧紧绑定在一起。银行最基础的功能是金融中介,而中介基础作用是传导,所以不仅传导繁荣也传导衰退。
金融机构本身自带的杠杆性将传导放大,经济总是遵循发展、繁荣、泡沫、泡沫破灭、衰退萧条、再发展、再繁荣这样的一个循环过程,这就是经济的周期性。
所有金融机构包括银行都体现出强烈的亲周期性。甚至是高杠杆的房地产业也是如此。
美国明斯基将现实经济中的融资行为分作三类:避险筹资、冒险筹资、和庞齐筹资。
避险型企业只根据自己未来的现金流作抵补性融资,有个极端例子是老干妈,老干妈坚持现金收付货款,不赊账,不借贷,大概无现金流缺口。
当然避险型企业没有这么极端,但是相对来说当出现缺口时避险型企业会比较保守的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融资。
冒险型企业则会加入自己的预判,根据预测的未来资金丰缺程度和时间进行投机性借款。例如,判断月底的时候隔夜利率很高,则可能会提前借款,钱不一定立刻使用,甚至可能进行短暂融出获取利差。
庞齐是一些投资回收期很长的借款人,较长期内无法还本付息,需要滚动融资维持。最典型的是炒房人。
例如,投资者利用数家银行的信用贷凑出首付,然后利用不同笔借款还款日不同进行滚动到期续借,一直到我卖掉房子之后才能真正的还本付息,也就是说庞齐型投资人或者企业是对经济大环境进行预判。
在经济繁荣背景下,后两种借款人比例会急速上升,尤其是庞齐型借款人。越繁荣,企业、家庭的债务相对于收入的比重越高。
例如,2015年上半年,因为股票价格持续上涨,很多中产都杠杆炒股,这就是典型的庞齐融资,但是股灾一旦发生,强制平仓,这些人都只能血本无归。
经济上升期逐渐结束时,流入企业的信贷资金减少,会出现违约和破产的浪潮,从而导致银行不良资产增加,危机爆发。实际贷款无强制平仓机制,这种违约实际造成的是双输局面,金融机构自身的杠杆性,会放大损失。
确切来说金融机构不仅是亲周期,而是随周期放大的效应。代际遗忘、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等等进一步加深了放大效应。
所谓代际遗忘就是好了伤疤忘了痛,经济繁荣时市场竞争压力加速代际遗忘,让银行作出不谨慎的贷款决策,为危机埋下伏笔。
其实即使没有代际遗忘,逆向选择本身就会导致银行最有可能对风险最高的借款人放款。
典型的例子是信用卡。只使用免息期内借款、按时偿还账单的客户无法带来收益,信用卡主要收入来源于账单分期的手续费以及账单逾期罚款。为了盈利,银行反而会向高风险、高负债的人群发放额度。
而逆向选择会激发客户道德风险,向高负债人群提供高额度,只会驱动他们借款后从事高风险经济活动,期望由此博取的收益可以偿还自身的负债,这进一步增加了银行不稳定性。
不仅客户道德风险会影响银行,银行自身也有道德风险,且后果更为严重。
例如,危机中央行救市时,各国中央银行最终贷款人制度流动性危机时援助银行;存款保险制度补充受损公众。
最终贷款人制度用纳税人的钱,存款保险制度用银行交的保费,二者一起承担了银行的风险损失。双制度有效抑制挤兑流动性危机,但刺激银行增加高风险投资获取高额利润的欲望和扩大债务依存度的冲动,产生了道德风险。
央行背书加剧了期限和风险的错配,加剧银行的内在脆弱性,反而增加倒闭可能性。
2008年雷曼因为赌错了美联储会出手救助,结果倒下了。
2007年雷曼已在CDO(担保债务凭证)上损失惨重,但是他没有及时止损,2008年二季度报显示雷曼仍在加大做多CDO仓位,这种有恃无恐的行为就是认为美联储一定会出手救助,大而不能倒,too big to fall。
同样的,债权人也因这样的考虑依然敢投高风投机构的产品。不幸的是,美联储选择了杀鸡儆猴。雷曼的倒闭是美联储对所有市场参与者的警告,后来美联储出台沃尔克规则限制大而不倒机构。巴塞尔委员会也加快了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规则的出台。
银行破产对储户有什么影响呢?
如果处理不当,肯定是有影响的,毕竟储户的存款是对银行的债权。破产是因为银行资不抵债,当清算完之后如有剩余会按照债权比例平分。
这对小老百姓而言,钱虽不多可都是辛苦钱,甚至是救命钱。谁也不想辛辛苦苦一辈子挣的钱就因银行经营不善而付之东流。
本世纪初,央行就在探索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但当时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尚未完成,很多市场化、商业化运营的机制尚未完成,直到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改制基本完成,国有大型商业银行陆续上市,存款保险机制才正式提上议程。
可以说,有了存款保险50万最高赔付额的的保障,可以覆盖99.63%的存款人的全部存款,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经营不善市场化破产就不会有太多的波及面,也尽可能避免出现过多的以政府信用背书的僵尸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