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1月19日消息(记者 庞婷)从京城街巷到津冀庭院,一张覆盖养老服务的协同网络正持续织密——截至2025年9月底,1万余名京籍老人入住河北省养老机构、200余人入住天津市养老机构,跨区域养老已成为越来越多北京老年人的“幸福新选”。11月18日,2025年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发展项目推介会在北京举办,三地联合印发系列实施方案,以政策协同打破地域壁垒,让“异地养老”从愿景变为触手可及的生活。
主旨报告环节(央广网发 北京市民政局供图)
政策的落地为养老机构带来发展契机,也实实在在惠及老年人生活。位于燕郊的方舟医养中心作为河北省5级养老机构,距北京天安门仅30公里、首都机场20公里,凭借显著的区位优势与京津冀医保互通政策,既有效承接非首都功能外溢,也缓解了北京本地养老床位紧张问题。该中心自2020年开展医养结合服务以来,已服务1000余位老人,其中90%来自北京。
(资料图)
在价格方面,河北、天津的养老机构也保持较大优势,是吸引京籍老人来此养老的因素之一。方舟医养中心平均费用为4500元至5000元,仅为北京同类机构的1/3。同时,中心享受与北京养老机构同等的运营补贴,作为试点的西城区老人还可额外获得每月600元的异地康养补贴,进一步减轻家庭养老负担。
养老机构房间均进行了适老化设计(央广网记者 庞婷 摄)
为打破异地养老壁垒,北京市按照“政策跟着老人走”思路,向接收京籍老人的津冀机构拨付运营补贴;河北省则推出19条具体措施,积极吸引京津老人前来养老。在监管方面,三地推广网签合同以加强机构监管,津冀地区已有145家机构纳入网签系统,累计签订合同500余份,有效防范资金风险。同时,“云闪付App”上线北京养老服务补贴网上支付功能,方便异地居住的京籍老人使用失能护理补贴支付相关费用。
“在这里不仅生活充实、不再孤单,每天打八段锦、讲健康课,身体也越来越好。”92岁的北京退休教师鞠浩荃,老伴去世后便在家人的陪伴下选择了方舟医养中心。院长知晓他是全国优秀教师、还曾在全国主讲健康课后,特意邀请他发挥专长为老人们授课,如今两堂健康课已收获一众“老学员”。
医疗服务是老年人选择养老机构的重要考量。京津冀医保“一卡通行”政策实施后,京籍老人在河北、天津就医更加便捷。方舟医养中心副总经理范东一介绍,中心依托自建全科医院,形成“小病不离院、大病有绿通”的闭环健康管理模式。
护士正在为鞠浩荃检查身体(央广网记者 庞婷 摄)
鞠浩荃患有湿疹,一吃海鲜或牛羊肉就会复发,他向中心提出忌口问题后,中心为他和有类似情况的老人都定制了专属菜单,并随时提供诊疗服务。护士也会每天查房更新健康档案,一旦发现问题,会提出健康预警,安排进一步的治疗和检查,一旦有重病,中心有急救车,可以第一时间将老人送到医院,必要时也能安排急救车转诊北京,实现医疗资源无缝衔接。
工作人员带老人做手指操(央广网记者 庞婷 摄)
像鞠浩荃这样选择异地养老的京籍老人正逐渐增多。方舟医养中心一期400张床位已全部住满,其中失能半失能老人约占六成;二期800张床位自今年5月开放以来,也已入住300余人,且以活力自理型老人为主,显示出不同健康阶段老人对跨区域养老的多样化需求。
马淑苹展示她和其他老人排练拍摄的短剧视频(央广网记者 庞婷 摄)
除长期居住外,阶段性疗养也成为不少老人的新选择。68岁的马淑苹因眼部黄斑病变需每月打针治疗,术后无法做饭,调研了多家养老机构后,选择了方舟医养中心短期疗养。“这里性价比高,照护专业,活动也丰富。”她说,“我平时喜欢跳舞、排短剧,疗养一段时间就出去旅游,需要打针再回来,非常自由。”
自2023年起,京津冀已连续三年举办养老服务协同项目推介会,持续推动资源对接与社会资本参与。截至目前,北京与河北共签订合作协议60余个,项目投资额逾7亿元,其中已落实资金6.6亿元。在本次推介会上,通州区、蓟州区与张家口市民政局进行了政策宣讲,多家企业带来智慧养老、康养社区等领域的新项目,并签署多项合作协议,进一步拓展区域协同养老的实施路径。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