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郑棉主力合约的价格跌至15000下方,市场的多空分歧逐渐显现,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有所感受:
(相关资料图)
1、经历了大幅亏损后,过剩的轧花产能正在面临产能出清的状况,承包轧花厂进行新花收购生产投资的意愿大幅降低,据了解,新年度新疆轧花厂的检修进度普遍弱于往后同期。但与此同时,一些民间资本和国有棉商正在考虑借机以低价和有利条件承包轧花产能。
2、本年度以期现套利为主的棉花贸易商普遍压缩业务规模,一方面,部分棉商对行情报以看空预期,以静制动,躺平好过内卷。另一方面,扭曲的价差结构令套利操作无从下手,业务自然压缩。不过随着01-05价差逐渐走弱,期现贸易商期待觅得进场机会。
3、而随着近期宏观事件的发酵,棉花主力合约再次跌破14000,逼近13000,且波动逐渐加大。从绝对价格和相对价格角度来看,低估值的状态引发抄底声音越来越多。
未来是否还有更低的底部,更极端的行情?本周五晚间的集体涨停、09合约突破15000后或许给出了否定的答案。但笔者认为,在本次棉花的博弈中,棉花消费端所具有的工业品属性可能带来更为极端的行情。USDA为首的机构依然对棉花消费抱有一定高估期待,尚未意识到在棉花消费量呈现见顶回落的趋势背景下,低估值陷阱背后仍面临着产能周期和库存周期的碾压。
棉花消费量级存在难以逾越的天花板。按照美国农业部USDA口径,21世纪后全球棉花消费一直面临2700万吨的量级天花板。一方面,全球纺织服装消费市场主要集中在欧美、东亚等具有高人口密度、高可支配收入特征的市场。近些年来,这些主流市场呈现明显趋势,即穿衣打扮的消费需求增长远弱于食品居住消费需求(刚性)以及餐饮、娱乐等社交类消费需求(弹性)的增长。除此以外,纵观全球,近年尚未发展出一个同时具有高人口和较高可支配收入的新兴服装消费市场,且通胀压力令未来经济发展缺乏动力。
2月底USDA在展望论坛中首次提及对22/23年度全球棉花供需展望,预计全球消费将增长1.7%,达到2759.88万吨,而目前来看,这一乐观的预估判断正在被重新评判:7月USDA供需月报中,下调21/22年度全球棉花消费量41.3万吨至2608.2万吨,主要下调对象是中国、巴基斯坦和越南;而22/23年度,预计全球消费下调35.1万吨至2611.1万吨,降幅主要来自中国、印度、孟加拉和越南。我们预计,受限于全球纺织产业产能投放的无序性和经营生产的盲目性,仍将面临产能周期和库存周期的碾压,棉花消费仍有大幅下调空间。
产能扩张周期后带来更加内卷的纺织业。国内纺织业在近两年呈现高利润状态,带来整体纺织产能扩张,目前正在面临终端消费增速见顶放缓的被动局面。在现代化大生产的时代,由于生产和消费在时间、空间和主体上是分离的,因此很难实现产能投资与最终需求的完美匹配,波动必然产生。在经济繁荣时投资者对未来过于乐观,不断加大投资,最终导致生产超过由消费和出口决定的有效需求从而引发产能过剩,或者导致产能扩张超过原材料或劳动力供给瓶颈,工资和原材料成本上升侵蚀了生产企业的利润,最后带来供需环节的库存积压。
大幅跌价尚未带来库存消化,纺织业库存压力重重。从开工、利润和产成品库存变化趋势来看,目前仍处于被动补库存阶段,尽管上游棉花原料一再降价,纺纱即期利润有明显改善,但因采购量有限,还是以待消化的高价棉或者高成本棉纱为主,加上受疆棉禁令和终端消费市场疲软影响,纺织业想要摆脱高库存、弱订单的被动局面,可能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主动降价去库存,这也将成为价格见底的信号之一。
顺便说说周五晚的涨停,在基本面仍维持供需双弱的局面下,我们很快就能通过排除法进行归因找到答案。这与去年10月15日(也是一个周五)夜盘的行情颇有相似。在籽棉抢收浪潮中多头步步紧逼,却在向23000关口发起冲锋之际减仓离场,棉花冲高回落,后进入低波动行情,抢收威力也就此戛然而止。不过,去年驱动点在于上游供应,而当前行情驱动点在于下游消费。在棉纺产业链中,上游种植业的政策支持力度远大于下游纺织业,下游纺织业的市场化程度远高于上游,政策调控释放的影响力可能截然不同。
(文章来源:中信建投期货)